夏尔故事
夏尔故事

10年来,张一鸣采访了2000名年轻人:混得好的都有这五个特

分类:励志创业阅读:

10年来,张一鸣采访了2000名年轻人:混得好的都有这五个特点

文/扒胖子

张一鸣是80后中绝对的佼佼者。

1983年出生的张一鸣 ,2005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,他参与了5家公司的成立。2013年,他入选福布斯“30岁以下的30名中国企业家”和《财富》“40岁以下的中国商业精英”,它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年轻领袖之一。

2016年7月26日,艾瑞发布了2016年中国独角兽估值榜,今日头条以92.3亿美元的估值排名第六。

在张一鸣的成功中,他对人才的重视。

作为一名面试官,张一鸣在过去的10年里采访了2000名年轻人。这些年轻人最初的水平是一样的,但后来的发展非常不同。

最近,张一鸣在那里“2016今日头条Bootcamp”研发上对公司&产品部应届毕业生题为《Stay hungry, Stay young》其中他人分享了演讲:

大家毕业多年后如何拉开差距?

为何年轻人容易在毕业后很快就遇到了成长的天花板?

毕业第二年,我是如何成为管理四五十人团队的主管的?

这十年遇到的优秀年轻人有哪些特点?

张一鸣一鸣的演讲:

为什么毕业多年后,原本水平相近的同学都拉开了差距?

大家好!大家都很年轻,今天来的时候压力很大。因为毕业快11年了,看到你真的觉得很年轻。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。

去年参加了武汉的校招,感觉新一代年轻人素质真的很好。昨天在想今天应该和大家分享什么。想了想,先拟出题目,乔布斯的“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”,改成“Stay hungry, Stay young”。

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和经历。此外,作为一名面试官,我可能在过去10年里采访了2000名年轻人。有的和我在同一家公司,有的去别的公司,发展差别很大。从算法层面上讲,我们把这叫做“正例”和“负例”。我想分享一下:为什么?“正例”和“负例”发展差别这么大?

什么是“Stay hungry, Stay young”?“Stay hungry”,众所周知,是好奇心,求知若渴,上进心。但是为什么要说呢?“Stay young”?

我认为年轻人有很多优点:没有规章制度,没有太多的自我维护,往往可以打破常规,非常努力,不妥协,不顺利。

十年过去了,一些年轻人仍然保持着这些良好的特点。我认为即使这样做了“Stay young”。

“Stay young”人们基本上没有达到天花板,一直保持着自我成长。相反,许多人在毕业后提高了技能,但在达到天花板后,他们不再成长。

第二,我先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历:毕业第二年是怎么成为管理四五十人团队的主管的?

2005年,我从南开大学毕业,加入了一家叫酷讯的公司。我是最早加入的员工之一。一开始我只是一名普通工程师,但在工作的第二年,我管理了公司40或50人的团队,负责所有的后端技术和许多与产品相关的工作。

有人问我: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中成长得很快?你在那家公司表现出色吗?

其实不是。当时公司的招聘标准也很高。我记得清华计算机系有两个医生和我同时加入。

那我的技术最好吗?是最有经验的吗?我发现都不是。后来想了想当时自己的特点。

1.当我工作的时候,不管我应该做什么,不管我应该做什么。完成工作后,只要我能帮助解决大多数同事的问题,我就会去做。Code Base我看过大部分代码。新人入职时,只要我有时间,我就给他解释。通过解释,我可以自己成长。

另一个特点是,在我工作的前两年,我基本上每天12点回家,回家后编程很晚。这真的是因为我感兴趣,而不是因为公司有要求。所以我很快开始带一个小组,从一个爬虫模块到整个后端系统,然后是一个小部门,然后是一个大部门。

2.我从来没有边界。当时我负责技术,但如果产品有问题,我会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产品计划。很多人说这不是我应该做的。但我想说:你的责任感,你做好事的动力,会驱使你做更多的事情,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。

我当时是一名工程师,但参与产品的经验对我后来的产品转型有很大的帮助。我参与的业务部分对我目前的工作也很有帮助。我记得在2007年底,我和公司的销售总监一起去见客户。这段经历让我知道:什么样的销售是好的销售。当我成立头条新闻招聘时,这些可供参考的案例让我在这个领域一无所知。

以上是我刚毕业时的特点。

经过10年的观察,我遇到的优秀年轻人都有这五个特点!

后来,我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创业团队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和许多毕业生住在一起,现在我仍然和他们中的许多人保持联系。与你分享我看到的一些好的和坏的情况。总之,这些优秀的年轻人的特点是什么?

一是好奇心强,能主动学习新事物、新知识、新技能。今天不是很谦虚,我以自己为例,然后再说负例。我有一个理论基础很好的前同事,但每次我完成工作,我都会下班。他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,但他不知道网上的新技术和工具。所以他非常依赖别人。当他想要实现一个功能时,他需要有人帮助他做后半部分,因为他只能做前半部分——如果你是一个好奇的人,掌握前端、后端和算法,至少了解一些,你可以独自做很多调试和分析。

二是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。例如,在头条新闻的开头,我告诉你:我们必须每天开始1亿次。(当然,现在已经超过1亿了,我们的日启动次数已经差不多5亿了。)很多人认为你的小公司怎么能做到呢?大公司能做好。所以他不敢尝试。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他们愿意尝试。其实我加酷讯的时候也是这样。那家公司当时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(最后也没做,只做旅游的垂直搜索)。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。我很兴奋。我真的不确定,也不知道该怎么办,但当时我去学习,去看所有这些相关的东西。我觉得最后可能做不到,也可能做不到,但是这个过程会很有帮助。——只要你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持乐观态度,你就会更愿意尝试。

第三,不愿意平庸。我们在座的各位在同学中都很优秀。但我想说的是,事实上,进入社会后,我们应该设定更高的标准。我在大学里看到了很多同学和同事。有很多非常好的人才,他们的技术和成绩都比我好。但在过去的10年里,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期望:我认为他应该做得很好,但他没有。

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不高。回顾过去,我发现一些同事加入了银行IT部门:有的毕业后加入,有的工作一段时间后加入。为什么我跟着这个?“不甘于平庸”挂在一起怎么样?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加入是为了快速解决北京户口,或者一些机构有住房补贴,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。

后来,我在想一个问题。如果我不愿意平庸,想做得很好,我就不会担心这些事情:我是否有北京户口,我能买一套经济适用房吗?

如果一个人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里:在北京五环买一套小两居、小三居,把精力都花在上面,工作会受到很大影响。他的行为会改变,不愿意冒险。

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,他业余做一些兼职,获取一些收入。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,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,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,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。我问他为什么,他说,哎,快点出钱付个首付。我觉得他看起来是赚了,其实是亏的。

不愿意平庸是很重要的。我说不平庸并不是说薪水很高或技术很好,而是说你必须对自己有很高的标准。也许你在过去的两年里变化很慢,但在10年后,它肯定会非常不同。

第四,不骄傲,要能延缓满足感。这里举个反例:两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人,素质和技术都很好,都很有特色。当时我是他们的主管,发现他们在工作deliver情况总是不好。他们认为其他同事比他们差,但事实并非如此:他们确实可以被视为当时招募的同事TOP 20%,但误以为自己是TOP 1%。所以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,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,他就不愿意做,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,他就配合得不好。

本来都是资质很好的人才,很聪明,动手能力很强,但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骄傲情绪。我觉得这和“不甘于平庸”不矛盾。“不甘于平庸”你的目标要设定得很高,“不傲娇”你对现状要踏实。

在这2000个样本中,我看到了很多我认为很好的样本。事实上,它们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。我认为不好的事情实际上超出了我的预期。这里我也举个例子:

当时,我们有一做产品的同事,也是应届毕业生。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不是特别聪明,就让他做一些辅助工作,统计数据,做用户反弹。但现在,他已经是一家10亿美元公司的副总裁了。

后来,我想,他的特点是愿意做,负责任,从不逃避,只要他有机会承担,他总是尽可能地做。每次都不是特别好,但我们总是给他反馈。去了那家公司后,他负责一个用户不到10万的边缘频道,让这个频道越来越好。因为这是一个边缘频道,没有完整的团队,他承担了很多责任,得到了很多锻炼。

第五,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。选择什么专业,选择什么公司,选择什么职业,选择什么发展路径,你应该有判断力,不受短期选择的影响。上面的例子也涵盖了这一点。比如很多人愿意去外企,不愿意去新兴公司。2006年和2007年,妹问我职业选择,我建议他们去百度,不要去IBM、微软。但其实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:外企可能名气大,工资高一点。

虽然每个人都听说过很多次这个事实。刚毕业的时候工资差三五千块,真的可以忽略不计。短期工资差异不重要。但其实能摆脱这种判断的人并不多。

这些都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。

张一鸣10年感悟:

创始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不断为公司吸引牛逼人才。他亲自勾搭挖角工程师两个月。

张一鸣在获得创业邦年度创业人物称号发表演讲时表示:除了吃饭睡觉,就是招人。

作为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,我花了最多的时间招聘。当我晚上回来的时候,大部分原因是我去见候选人,有时甚至从下午到凌晨。我相信不是每个人CEO都是好HR,但我在努力做一个认真真诚的人HR。

今日头条早期没有资源,张一鸣曾为挖掘微软前资深工程师,像调查记者一样了解对方。

张一鸣一直在打电话询问他的信息。在初步了解情况后,张一鸣试图添加对方的微博微信。他偶尔会喜欢和评论互动,以提高他的善意。“信息收集的早期阶段越仔细,他就越会觉得你知道他的工作、公司环境甚至他部门的特点,这样你就可以与他的对话产生共鸣,他对你的信任就会增加。”

经过几天的调查和两个月的沟通,我交了朋友,然后开始介绍我的公司。最后,他成功邀请工程师加入一家咖啡馆的头条新闻。

“每次要做之前我都觉得挺累的,但是招到人了又会很兴奋。”张一鸣说。

二、愿意为人才和发展花钱,把公司搬到帝都中心,发放住房补贴,让员工远离郊区。

张一鸣说: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应该住在市中心。即使房子小一点,市区也会有更多的活动和交流。下班后,他们不需要浪费好时间和宝贵的经理挤地铁。年轻时不要担心在郊区定居,尤其是在房山、沙河、天通苑等郊区。事实上,建议在购买房网后搬到市区。

张一鸣做了两件事:一是将公司搬到帝都中心知春路;二是每个员工每月1500元的住房补贴,今日头条每年补贴3000万元。

“住在附近和加班没关系,节省健身和看电影的时间也很好。”张一鸣称。

三、自省是创业路上的导师:适度、可管理的抑郁让我保持清醒。

我很久以前就意识到公司规模扩大了,CEO角色也很容易陷入不利局面——公司周围很少有人能对自己提出有效的要求和批评。

此时,企业家的自我意识、自我控制和反思能力变得尤为重要。从轻微的意见和异常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问题是一种谨慎。

在这种氛围中,企业家很容易产生无意识的满足感,这种满足感会像病毒一样影响和侵入我们的深入思维能力。此时,引入适度和可管理的抑郁可以保持清醒。

四、创业过程中要三思而后行,三思迭代要快。

这是张一鸣创业路上最深刻的感受之一:

在创业的道路上会有很多不确定性,这让我们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。说得好听一点就是“三思”。

三思没问题,是人之常情。作为一个不那么激进的企业家,我经常有这种状态。但用产品经理的话来说,三思之后的迭代速度一定要快。这也是创业必备的心态。

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,我越来越倾向于把公司当成一种产品:产品迭代快,公司迭代快。毕竟这个社会给你的时间窗口其实是有限的。

把公司当成产品,提前想象各个环节的迭代度。努力之后,你会发现整个公司的迭代速度会大大提高。

《10年来,张一鸣采访了2000名年轻人:混得好的都有这五个特.doc》
如果下载出错,请到电脑端进行下载
推荐度: 夏尔故事 夏尔故事 夏尔故事 夏尔故事 夏尔故事
夏尔故事
下载文档
查看更多文章...

猜你喜欢